合作背后的策略考量:阿里巴巴与京东握手言和的原因分析
- 时间:
- 浏览:0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腾讯阿里相爱相杀简史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腾讯阿里相爱相杀简史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文章目录列表:
腾讯阿里相爱相杀简史
2.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收购网易考拉?
2021年,“活久见”系列需要多加一笔,阿里腾讯“握手言和”。
“阿里巴巴和腾讯正考虑采取措施逐步向对方开放服务。”7月14日,一则腾讯与阿里正在分别制定放松限制计划的消息,让整个互联网一片哗然,如同往一个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引爆。
根据道琼斯援引未具名知情人士报道称,阿里巴巴将在其电商网站上添加银联开发的移动支付服务。阿里巴巴方面最初采取的步骤可能包括在其电商 、淘宝和天猫上引进腾讯的微信支付功能。
这意味着,阿里、腾讯长达8年的对抗,有了缓解的迹象。
消息一出,阿里巴巴美股盘前大涨超3%,腾讯控股ADR盘前一度大涨3.76%,而背靠腾讯的拼多多却“躺 ”了,盘中一度大跌超5%。
不少人直呼 “世纪大和解” 。
作为互联网界的“拓荒者”,这两家公司盘根错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有一家公司可以完全独立于这两大生态之外。
作为竞争对手,二者之间也早已横亘了一道“三八线”,从2013年开始,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与腾讯旗下的微信QQ就互相屏蔽,8年来,这种“屏蔽”更是在多个领域出现。
合作早有征兆。 今年3月,就有消息称阿里方面提交了淘宝 版小程序的申请,期待和腾讯合作,但申请仍在审批中。当然,这种合作也是基于一个更大生态的改变。
从在商业的 之中加固自己的城墙,到明争暗斗、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再到如今的破冰、合作,AT(阿里和腾讯)的对抗策略在互联网发展洪流中改变。
而二者相爱相杀的简史,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简史。
当你想要从淘宝分享链接给微信朋友,需要经过几步?
在淘宝上复制分享链接——在微信粘贴——朋友在微信上复制——淘宝上打开链接。
而在许多应用上,这个过程往往只需要一步,跳转。
反人类的操作背后,是两大巨头之间的“泾渭分明”,或者说是“相互封杀”。
AT矛盾的公开化,可以最早追溯至他们在自己的生态圈中互相封杀。
次大战,始于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并让后者成为淘宝营销阵地,微信为了以防步入新浪微博的“后尘”,2013年7月26日,主动出击实施封杀微信营销账号。
面对如此直接的针对,阿里以安全为由、封杀微信流量入口作为回应,7月31日,阿里屏蔽微信淘宝客类营销应用数据接口的消息传来,无数混迹于微信与淘宝边缘的淘宝客哀嚎一片。11月,手机淘宝正式关闭微信通道,安卓和iPhone微信用户点击淘宝商品或店铺链接,均会跳转到手机淘宝的安装页面。
彼时,与阿里巴巴有着紧密资本联系的新浪微博、酷盘、虾米音乐也加入了战斗,均在取消了“微信”的按钮,转而“来往”。 阿里此举,势将微信踢出自己的生态之意明显。
而在另一面,微信也迅速做出反击,将导向淘宝网站流量渠道全部关闭,并且提示用户该地址已被屏蔽。腾讯也围绕公众账号拉拢合作伙伴,其中重头戏就是电子商务企业和线下商户,也与阿里形成直接竞争。
二者的相互出击,此后也不断祭出新封杀,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淘口令”这样妥协的方案,以及双方系应用的长久割裂。
从这场相互封禁的大战开始,也标志着,这两家曾看似没有交集的巨头,随着各家生态圈的不断扩大,短兵相接正式开始。
彼时,多名业内人士就预言,阿里、腾讯必有一战。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凭借电商的强大生态链,阿里营收曾数度超过腾讯,成为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凭借微信和手机QQ两大产品迅速占领了移动社交领域的大部分市场,其市值也超过了阿里和百度,成为中国 家市值达千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日趋加快,相同业务领域的渗透让激战不可避免。
谁曾想,这样的交战来的如此之快。 另一场激战的焦点,就在彼时的蓝海移动支付上。
2014年,春晚 引进新媒体互动创意。一夜之间,让国民认识了“摇一摇”和“微信红包”,培养了用户使用红包的习惯。
微信支付的兴起打了阿里系一个措手不及。根据微信官方披露数据,2015年春晚 的近5个小时内,微信发出红包总量达到10.1亿个,是2014年的60余倍;截至2015年5月,微信零钱的用户数达到3亿,占微信月活用户的54.6%。
此时,距离微信推出线上红包产品,刚刚过去一年。 微信支付打的这一翻身仗,被马云称之为“偷袭珍珠港”,也成为日后与支付宝分庭抗礼的重要基石。
公开宣战后,双方还曾不断试探对方的领地。2013年,马云就推出“来往”向微信发出挑战,可惜“来往”失败了,但马云并没有放弃,推出企业微信“钉钉”,如今算小有成绩,面对挑衅,马化腾也在电商领域进行反击,利用微信强大的流量鱼塘,给京东、拼多多输送流量来对抗淘宝。
经历耗时8年的持久战,阿里与腾讯两大巨头的业务触角在互联网行业已无处不在。 从滴滴快的大战、外卖大战、共享单车大战、社区团购大战,都有他们的身影。
马化腾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称,滴滴与快的大战时,背后的腾讯与阿里最高一天亏4000万,谁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尽弃了。后来在跟马云沟通,以及很多资本的撮合下,2015年滴滴与快的才合并。
很多人认为阿里与腾讯各自支持快的与滴滴,只是在争夺共享出行的市场份额。事实上,往更深层次看,阿里与腾讯是在抢夺支付入口,进而掌握在O2O领域的主动权。 滴滴与快的的竞争,只是阿里与腾讯在O2O竞争上的一个局部战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逐步进入下半场,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选择“以邻为壑”,腾讯与阿里这两大巨头角力也在此后愈发升级。
这次破冰,无疑是一次史诗级的局面。
腾讯阿里相爱相杀的简史,也是一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简史。
1998年,毕业不久的马化腾,在深圳创建了腾讯。
1999年,辞去英语老师的马云,在杭州创建了阿里巴巴。
这一年,QQ的前身模仿软件OICQ发布,腾讯长成参天大树,最初的幼苗开始萌芽,初入社交领域。恰在同一年,阿里成立并推出专注于国内批发贸易的中国交易市场,这是1688的前身。
初入商业领域,在步入千禧年之前的1999年,两颗交织争斗的大树同时被埋下种子,此后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市场给这两颗种子浇上爆炸生长的养料,他们后来交织成遮蔽巨树。
2000年,腾讯获得IDG与盈科的投资,估值550万美元,马化腾彻底打消了将QICQ卖掉的念头。恰在同一年,走投无路的马云也获得软银2000万美元投资,这两笔投资帮助这两颗种子度过了最脆弱与艰难的成长期。
2003年,马云在阿里巴巴之外创立淘宝,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分拆,做第三方支付。如今淘宝、支付宝已经长成参天大树。2006年,雅虎获得阿里巴巴四成股份之后,腾讯与阿里开始产生 次交织。
这一年腾讯推出财付通,支持全国各大银行的网银支付,用户也可以先充值到财付通,享受更加便捷的财付通余额支付。2006年前后,雅虎的投资与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接踵而至,给阿里的业务再度添了一把火,淘宝开始成长为国内 大电商 。与此同时,腾讯开始进军 游戏 行业,并在此后一度成为腾讯利润的主要来源。
以2016年为例,这一年腾讯1520亿的收入中,700亿都来自 游戏 ,占比46%,排在其次的是广告收入,只占约17.7%,而 能在腾讯 游戏 版图中突围的,大概也只有网易一家。
时间来到2010年,移动互联网迎来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年,“SoLoMo”,即 社会 化、本地化、移动化成为主流。
2010年1月1日,淘宝更换了新首页,注册用户达到3.7亿, 商品达到8亿。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在这一年,用户对电商在价廉之外,增强了物美的需求,以淘宝商城为代表的B2C业务交易额在2010年翻了4倍,淘宝单日交易额峰值达到19.5亿元,淘宝替代B2B成为阿里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腾讯与360的“3Q大战”激烈正酣。
2010年春节,腾讯推出了一款免费安全软件QQ医生,迅速达到1亿装机量。2010年中秋,按照周鸿祎回忆,他突然接到报告,QQ医生升级成为QQ电脑管家,兼有360安全卫士的所有主要功能。
周鸿祎立刻召集员工回公司商议具体对策,一周后封闭开发了360 保护器。这款 保护器在2010年9月27日发布,专门搜集QQ软件是否侵犯用户 。随即,QQ立即指出360浏览器涉嫌借**网站推广。经此一战之后,腾讯开始变得自省、开放、更加强大。
一款通向未来 之门的软件,正在孕育之中。 2010年10月21日,跨 聊天应用Kik正式上线,发布后两周内,注册用户就超过100万人次,成为 store上的明星,创始团队是一群来自滑铁卢大学的学生,号称要干掉短信。
2011年1月21日 微信开启公测
至此,阿里、腾讯和百度,分别掌握了互联网最重要的三个入口,电商、社交和搜索。一个概念的形成与固化,并非一日之功,很难查出BAT最初的定义者,大概在2009年底到2011年初,它们成为公认的三巨头。
自此之后,腾讯开始沿着社交、 游戏 不断发展,而阿里则沿着电商竞技。
但两家公司的“野心”远不止这些,它们不仅仅只是想做某个领域巨无霸,而是试图和 的经济发生更紧密的关联。要做“空气”和“水”,成为无法被前行的列车抛下的“特别乘客”。
新财富2020年11月曾统计,全球586家独角兽公司中,腾讯投出了将近1/10,高达52家,仅次于红杉资本;而阿里系(阿里、蚂蚁、云锋)投资了44家;中国前30大 ,7成隶属AT旗下;中国最富500人中,与AT有股权合作关系的超过1/10,40岁以下富人有1/3来自阿里系、腾讯系。
如今,在社交、支付、外卖和大文娱领域,双方的竞争已经十分焦灼。例如,在社交领域,腾讯握有微信、QQ两大 ,阿里则控制着微博,并推出了钉钉等;在支付领域,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一直都是“死对头”;在外卖领域,阿里有饿了么,腾讯则重金押注美团。
互联网大佬们的饭局
截至7月14日,阿里巴巴的总市值为56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719亿元),腾讯的总市值亦高达5340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4434亿元)。
腾讯和阿里的竞争,反映的是全球商业市场的一个规律——双子星,即 每个行业,最终都会形成两个巨头,它们是双子星 。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耐克和阿迪达斯、空客和波音。
双子星的好处是,形成良性竞争,避免单独发展的风险。但在近乎双巨头垄断的战略驱动下,互联网双子星引发的风险在于,这种双头垄断的竞争也阻碍了初创公司的雄心壮志。
比如,如今广为人知的阿里系 饿了么,曾经也是被预测会独立成长为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企业。
但在2015年,由阿里支持的美团网与腾讯支持的主要竞争对手大众点评网联手,不久以后,美团-大众点评在腾讯领投的一轮融资中筹集到了33亿美元资金,让腾讯在这轮融资中拥有了更大 。
这桩并购交易让阿里巴巴在外卖领域感到不安。对此,阿里巴巴的回应是抛售几乎所有的美团股份。为了寻求新的竞争方式,阿里巴巴投资了饿了么,并且于当年4月以 95 亿美元的市值买下整个饿了么 。阿里巴巴的一名副总裁随即被任命为饿了么新任CEO。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巨头越做越大,能够摆脱巨头控制的公司就会越来越少。巨头们始终牢牢掌控着中国的 科技 圈。他们的生态帝国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
这是时代赋予的“特权”。 中国互联网的草创时期,受益于宽松乃至鼓励性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国互联网企业一度享有一般实业所不具有的巨大创新试错空间,也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
很长一段时间,阿里与腾讯都是并驾齐驱。
但这一现象被打破了。
2020年10月24号,马云在上海的一次演讲,让整个阿里陷入舆论漩涡。这次演讲史称“最贵的演讲”,他让阿里掉了20000亿港元。
两个月之后的12月24日,阿里再次面临危机,阿里巴巴因涉嫌“二选一”垄断,被 立案调查,这场调查的最终结果是罚款182亿元。
从此,阿里腾讯的AT大战暂时告一段落。腾讯市值已经 阿里。
而在整个互联网圈,以去年出台的《关于 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为分水岭,一场更大的反垄断生态正在来袭。
监管,对互联网大公司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两大巨头的握手言和早有征兆,今年3月,据36氪报道,阿里巴巴副总裁、C2M 事业部总经理七公曾表示,阿里方面提交了淘宝 版小程序的申请,期待和腾讯的合作,但申请仍在审批中。
更早之前,阿里旗下的淘宝 版曾在春节前夕登陆过微信小程序,当时的名称为“拣值了”,但上线不久后,便被暂停服务。
可以看出, 两家巨头正在尝试性地 探索 如何深入合作 。
对阿里而言,面临的问题在于用户基数低、不够高 ,旗下产品入驻微信,可以寻求更多流量;而对于腾讯来说,用户数已是 ,阿里系产品入驻则可以增加微信支付的使用率,似乎双方都能受益。
更为深远的意义是, 这将是一个全新起点,互联网 科技 圈将以一种更公平、开放的形态,为 社会 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收购网易考拉?
在 邮政局的 干预下,当前顺丰菜鸟之争已收官,要求双方于6月3日中午12点前全面恢复业务合作和数据传输,至此双方握手言和。尽管双方纷争已落幕,但这场互怼大战背后的站队文化值得玩味。我们看到,许多互联网企业纷纷站出来声援其中一方反对另一方。
背后的站队文化值得玩味
比如事件发生之后,圆通表示,愿和菜鸟一起携手,为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圆通支持菜鸟的背后是股权关系。2015年,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战略投资圆通速递,据说金额是数十亿,占10%股份。顺丰的竞争对手三通一达都站队阿里。阿里的竞争对手京东,美团,腾讯,网易等都站出来公开支持顺丰,吃瓜群众普通大众多数站队顺丰。
还有业内人士观察到,淘宝天猫卖家显得立场模糊,舆论上支持顺丰,实际行动站队阿里。毕竟,阿里的流量在那儿摆着,也不敢明着得罪。另外,两大巨头互怼导致生鲜农产品寄递业务受损,因此全峰快递、易果生鲜等公司支持菜鸟。
我们看到站队力挺的背后,基本上是利益驱使。再看刘强东说的那句被广泛引用的观点:菜鸟网络就是在几家物流公司上搭建系统,说得好听是提升这几家物流公司的效率,说得难听点,这几家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都会被菜鸟吸走。
菜鸟队
而菜鸟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个物流数据化系统 ,接入上下游快递公司、仓配服务商、日日顺、落地配公司等,要打通的是跨境、快递仓配、末端配送的全网物流链路,涉及智慧快递、物联网以及云计算业务等布局。这其中,物流数据是系统的核心。
但如今的丰巢定位同样是整合上下游快递,业务范畴同样包括智慧快递、物联网、云计算、投放智能快递柜等业务的布局。当初也是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联合创建的,也同样是一个基于物流公司的数据化系统 ,有业内人士说,它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菜鸟。
顺丰队
如今京东、美团和网易公开声援顺丰,都宣布全面接入丰巢自提柜。那么按照刘强东的说法,未来接入丰巢的公司其利润又会不会被丰巢吸走?公民的 信息谁来保护?
因此,我们看到大佬们的表态虽然是有合乎逻辑的一面,但都是夹带私货的。中国向来有山头文化与站队文化。中国互联网形成了BAT三大无可颠覆的巨头势力,尤其是腾讯阿里两大巨头持续成长,势均力敌。
在巨头的覆巢之下,许多互联网公司要切入该领域分一杯羹变得越来越艰难,他们对于实力在自身之上但与自身某个业务有强竞争关系的巨头基本是抱持看不惯,但又干不掉的一种心态。因此,找准一个机会,抱团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来抗衡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并抢占原本抢不到的市场蛋糕一向是中国互联网所信奉的狼性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抱团找安全感的国民性在这种站队文化中体现的淋漓 ,而与所谓的用户利益并没有多大关系。
事实上,在重大事件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性不大的撕逼大战中,不站队两边都不得罪其实更好,过去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能不表态,就不表态,能不站队,就不站队。但如果自身处于利益既得者群体或者利益相关者群体之中,站队往往就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若处于利益相关方,两边都不得罪其实是两边都得罪。
魅族李楠曾经在知乎说了这样一句:判断站哪里?是一种智慧。说是智慧,是因为你要理解和分析相关因素。要洞悉和排除相关的干扰。尤其是要有担当,你要为自己的判断负责,承担责任。但互联网上的恩怨向来都只有利益,很难说有 的对错与责任,国人自古就是讲宗族,族群以及地域和血脉。前面说到的双方互怼的两个谜团,目前来看谁在撒谎外人是看不出来的,因此选择站在哪里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智慧在网民群体中很难体现出来,大众往往是盲目的,许多网民的特点是不问事件因果由来,只凭个人好恶。这次顺丰与菜鸟互怼,网民基本上不针对事情本身就事论事,而是更多凭直觉。在这里,顺丰的品质服务导致其在用户口碑中占了上风,有网友说,“快递公司分两种,一种是顺丰,一种是非顺丰”。加之刘强东以及丁磊都表态:相信顺丰的品质、王卫的为人。因此许多网友都表示,顺丰的用户体验是高于菜鸟的,所以想当然认为顺丰没有撒谎。
在被裹挟的情绪中,低调神秘的王卫PK高调性情化的马云,用户会支持谁,谁会在舆论战中处于上风一目了然。因此许多用户更倾向于认为阿里是更为强势的一方,而顺丰是弱势的一方,有网友表示阿里此举无异于店大欺客,吃相难看。还有网友说:“菜鸟如果垄断了物流,以后包裹邮费它一家说了算,谁来保证消费者利益?”但吃瓜群众没有看到的是,这次事件恰恰说明了顺丰在快递行业的垄断地位并且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 ,我们甚至看到顺丰对当前需求正旺的生鲜产品寄递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邮政局也不得不出来协调并要求“邮政企业和其他快递企业组织运能,努力保持生鲜农产品外运渠道畅通。”而 邮政局表态双方要顾全大局也恰恰是一种敲打行为。
而对于站队的互联网大佬来说,它们的站队智慧就是要顺应用户,多数用户的立场站在哪里,大佬们就顺着民意往哪儿站是最好的。如果网民用户的心声跟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那站出来表明态度就更是顺势而为的选择了。从京东、网易到美团,选择支持顺丰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当下都有在做着与电商相关或者与O2O相关业务,这是难得的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抓住把柄踹对方一脚并为自身业务顺势营销的机会。而用户则成了被舆论牵着走的一方。大佬们的力挺恰恰迎合了大众的情绪,推动大众将另一方推向不义的一方。
保持理性思考与就事论事的思辨能力特别重要,不过在互联网狼性文化的土壤下,企业之间站队是利益相关方与利益捆绑体要生存发展必然要做出的选择。
在新零售、社交新零售等诸多新概念不断甚嚣尘上的时刻,主打海购的网易考拉如果不快速进行转型,在未来的市场当中势必会经历更加被动的局面。
对于这次并购,主角们并未给出正面回应。多家媒体的报道和言辞确凿的并购金额似乎证明了所谓的并购并非空穴来风。阿里并购网易考拉,一切都在进行之中, 缺少的就是最后的官宣。尽管外界对于此次并购颇显错愕,但细细想来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回归并购消息本身:据多家媒体报道,阿里正在计划收购网易考拉,谈判基本敲定,具体是阿里以20亿美金纯现金收购网易考拉,具体细节正在谈判当中。而电商行业后起之秀拼多多的身影同样在这一轮传言当中出现。
外界依然对消息本身的真假进行判断。可以确定的是,无论阿里并购网易考拉的消息真假与否,电商行业洗牌的大趋势依然无法阻挡。在新零售、社交新零售等诸多新概念不断甚嚣尘上的时刻,主打海购的网易考拉如果不快速进行转型,在未来的市场当中势必会经历更加被动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收购网易考拉,似乎是一种偶然之中的必然。
然而,从马云缺席丁磊饭局等诸多消息来看,阿里和网易之间似乎存在了一些隔阂,这又让外界对阿里并购网易考拉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和网易握手言和似乎存在着某些变数。
那么,有关阿里并购网易考拉究竟是怎样一出戏呢?
电商洗牌进入深水区,为什么是网易考拉?
无疑,新零售俨然已经成为后互联网时代的全新风口。衍生于互联网时代的电商略发显得老气横秋,洗牌在所难免。无论是头部电商 的主动转型,还是中小型电商 的被迫改变,我们都可以看出一场有关电商行业的深度洗牌正在上演。
此番传出的阿里并购网易考拉或许正是这场深度洗牌的延续,随着洗牌的深度,或许还将会有新的玩家加入其中。
对于电商行业洗牌本身,我们并不做过多赘述。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阿里会在此刻并购网易考拉?而以海淘名声鹊起的网易考拉又正在经历怎样的境遇?
网易考拉始终找不到与新零售 融合的方式。互联网红利的见顶,以信息撮合和信息对接为主打的电商模式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日渐沉寂的用户、叫好不叫座的线上购物节正在向我们展示着电商行业日薄西山的疲态。
寻找电商的替代者,重新激发起用户的活力,成为每一个电商 必然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头部电商 同样无法避免。
作为一个主打海购的电商 ,网易考拉似乎始终都无法找到加持新零售概念的 方式和手段。
尽管此前,我们曾经看到过网易考拉线下店、社交分销等相关的尝试,但是,新零售需求的多元与全面并不是仅仅只是依靠概念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的是网易考拉的试水并不顺畅。
无论是线上线下的融合,还是新技术在电商 上的应用,背靠游戏起家网易的网易考拉似乎始终都找不到借力的方式和手段。
当新零售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有关新零售的生态布局开始进入深入,网易考拉始终无法找到其与新零售的 融合方式,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主打海购的网易考拉正在面临严苛的政策影响。我们都知道,网易考拉主打的是海外购和海外供应商的模式,满足国内用户海外购物的需求。随着国际市场贸易战的此起彼伏,海外购、海外直采等模式其实正在遭遇政策层面的深刻影响。
对于贸易相对自由时期的网易考拉来讲,它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 给用户带来 的产品、价格上的优势,但是,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贸易战的持续,网易考拉无疑正在遭遇政策大环境的深刻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网易考拉需要的是快速转型,找到与当下政策大环境相互契合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转型问题上,网易考拉似乎总是慢半拍,无法真正与政策层面的步调一致,最终失去了很多的发展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易考拉受到的政策大环境的影响似乎正在成为它无暇顾及电商转型新零售的关键所在。
背靠网易的大树,游戏与电商之间似乎依然“隔了几座山”。网易考拉之所以叫做网易考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流量、它的资金、它的运营都是围绕着网易的生态来进行的。然而,网易是一家以游戏为主打的公司,虽然网易依然是国内游戏行业的翘楚,但是,游戏和电商之间似乎永远都“隔着几座山”。
当电商行业的发展开始进入到深度调整期,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面对大调整的大背景下,网易考拉从主打游戏的母公司这里获得的流量、技术等方面的支撑永远都无法立刻奏效,这就让它在与其他公司或者其他有电商基因的母体的竞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最终让网易考拉在竞争上吃亏不少。
对于电商行业这个需要快速应变、快速调整的行业来讲,网易考拉背后的母公司的特质决定了它的反应是否足够快速和正确。从这个角度来看,背靠着网易这棵大树,对于网易考来来讲并非是一件好事。
随着流量红利的结束,特别是以网易新闻、网易邮箱为代表的流量入口被瓜分,网易考拉在获取流量上的成本开始与日俱增。
因此,找到一家具备电商特质和基因的公司作为后盾,以弥补网易考拉在电商转型期反应迟钝的问题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开始进入到深水区,未来电商行业的调整节奏将会越来越快,即使一些背靠着巨头大树的电商 同样无法幸免。
网易考拉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从根本上来看,电商行业正在经历的这场调整,依然是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新零售头部公司深度布局的延伸。经历了早前的表层洗牌之后,电商行业的调整将会变得更加深度和多元。
新零售战场角力持续,为什么是阿里?
尽管新零售市场早已过了那个巨头贴身肉搏的时代,但是,巨头们在资本市场上的角力永远都不会结束。阿里并购网易考拉就是一个证明。然而,外界对于阿里并购网易考拉错愕的原因在于两家看似并不“甜蜜”的公司,为什么会走到了一起?面对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等诸多的买家,网易考拉为什么会选择阿里呢?
阿里的财大气粗或是根本原因。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野蛮生长之后,国内的互联网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以BAT为头部,以TMD为后起之秀的格局,而在BAT当中,阿里无疑是佼佼者。无论是其对于新零售布局的大手笔,还是其对于生态体系搭建的完善,阿里巴巴都是互联网企业当中做得比较好的一个。
此次阿里并购网易考拉可以说是阿里巴巴布局新零售的延续。或许,阿里经济体背后强大的资金实力是促成网易考拉委身的关键所在。
根据媒体报道显示,此次阿里并购网易考拉是通过20亿美金的纯现金的形式来完成的,纵观当下国内的互联网市场,或许只有阿里巴巴有这样的财力可以承受。
对于另外一个角力者拼多多而言,虽然同样出现在了拼多多的并购案当中,但是,或许它的角色仅仅只是露了一下脸而已。如果要让拼多多拿出20亿美元的纯现金,或许并不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巴巴的财大气粗或许是促成这个交易达成的原因。
阿里的电商基因和新零售特质或许关键所在。作为一家精耕电商的公司,阿里巴巴不 多年的电商积累,而且在布局新零售上同样率先发力。网易考拉真正需要的或许正是这种电商基因和新零售特质的互补,从而可以弥补它在网易身上缺失的东西。
无论是在电商行业,还是在已经到来的新零售行业,我们都看到了阿里巴巴的深度布局。除了上文提到的资本市场上的大手笔之外,阿里巴巴本身的电商基因和新零售特质或许是其他的角力者无法比拟的。
网易考拉要寻找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买家,更加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将自身的业务融合到买家业务当中的合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买家本身是否具有电商基因,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新零售的想象力,同样是决定网易考拉是否选择的关键所在。
此外,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无可撼动的地位,庞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有关新零售的深度布局都占据的相当优势的地位。
面对与资金之外的这些诸多优势,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的是阿里巴巴必然是是网易考拉的最佳接盘者。
阿里的海外战略与网易考拉的海购有天然的互补关系。早前,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义乌考察的消息见诸报端,可以说,这是阿里巴巴布局海外战略的一个表现。此外,阿里国际站同样在深度布局跨境贸易,从过去三年的数据看,数字化重构跨境贸易正在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阿里国际站的支付买家、支付笔数和交易额的数据均实现了超过三位数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国际站跟蚂蚁金服合作,搭建新的数字化支付金融网络。
阿里国际站实现支持22种货币的交易,并能在56个 和地区实现本地支付结算,而汇兑成本已经从原来的2%-3%降至1%。阿里在跨境贸易上的深度布局,无疑是吸引网易考拉的一个关键原因所在。
当阿里巴巴的海外战略不断发力,网易考拉海购的发展面临困局的时候,他们之间或许可以通过这次并购实现一定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对于阿里之外的其他买家来讲,尽管他们同样在做海外的布局,但是,阿里对于海外布局的速度、深度无疑是比较全面和多元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网易考拉同样可以成为未来阿里海外战略的重要一个棋子。
电商发展遭遇困境让阿里并购网易考拉成为一种必然,而阿里与网易两家公司的关系又让这一并购出现了变数。然而,在资本市场上,相对于公司以及个人之间的恩怨,金钱似乎是最具说服力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并购网易考拉,或许是一种看似偶然的必然。
今天关于“腾讯阿里相爱相杀简史”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