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
- 时间:
- 浏览:0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文章目录列表: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
2.结构:去中心化组织里谁更重要?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时代,Web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引申义: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结构:去中心化组织里谁更重要?
1.百度贴吧是高度去中心化的
从传播学角度解释:中心化(Centralization)和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对应着集权与分权。如b站、知乎等更中心化的网站,典型特征是少数人拿着大喇叭说,大多数人只是听众。内容输出者和接受者的互动都是基于中心化的。
而百度贴吧高度非中心话,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人都能拿个大喇叭发表言论,每个人的话语权差别不大。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对不同用户各有利弊,中心化社区是个教室,非中心化社区是个闹市。以b站、知乎为例,粉丝、推送制度对于大up主、大V是极其有利,而对新up主是十分不友好的。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剪出来的视 ,播 两位数“石沉大海”,是怎样一种苦恼。
百度贴吧不一样,除吧务、个别元老以外,每个人说话的权重几乎是等同的,于是便吸引了大量普通网民畅所欲言。中心化加大了技术对普通用户的赋权,在贴吧里无论是引战骂人发牢骚,必定有人观看,有人和你互动,这就保证了你发言的存在感。
并不是贴吧的低素质网民比知乎b站多了,而是前者被你看到了,后者被自然筛选掉你根本关注不到
2. 百度贴吧对争论骂战的态度
百度贴吧能成为网络暴力的重灾区,和官方的纵容 有关,甚至百度还设计了一系列圈套鼓励用户参与骂战。
最典型的一点是禁言收费,被人骂了不爽,交钱充会员吧。
这个也是无意中看到的,对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两个概念感觉比较有趣。
因为之前在仙吧吐槽仙粉,现在看这个文章就明白了是很多话一些人说不出来而已。他们想喷人喷不出来,所以知乎那么多客观吐槽仙七的文章中几乎看不到多少仙粉的影子,他们想骂人骂不出来。哪是一种被人堵嘴的感觉......?
有些人真是见缝插针,任何一个点都能成为怼你的动力....
明明大家讨论的不是一个点,非要拿另一点怼我说的点。
所以有多少人为了在贴吧怼人而去充会员的.....
正如我们在个体层面讲的那样,员工已经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很多企业也在采用去中心化的结构追求创新。简单说,就是取消层级,把大家拉平。原来公司里有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设置经理。部门底下又有小组,小组还会设置组长。这些组长、经理就是一个个中心。而去中心化,就是不设置这些职位,让组织更加扁平。
举个例子, 游戏公司维尔福,也就是发明CS、DOTA2的那家公司。它就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组织。在维尔福,核心管理层下面就没有任何层级了。每个工程师都可以发起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队员。做完任务后就解散,大家再去参加或发起其他任务。在这里你没有固定的职位,今天可能是 ,明天又可能是队员。
为什么要这么干?就是为了避免过多的层级阻碍信息流通,影响创新。在维尔福,每个员工的办公桌都安了轮子,就是为了方便他们随时组成新的团队。
但是,去中心化也有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大家拉平后,企业不知道谁更重要,资源配置就成了问题。原来,资源是围绕一个个“中心”,也就是部门经理来配置的,但是现在没法这么做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假如你已经完成或正在去中心化,怎么判断队伍里谁更重要?资源应该围绕谁来配置?
传统的解决办法面临的挑战就是组织规模的限制,人数不能太多。
比如最简单的做法是,CEO辛苦一点,去了解每个人的贡献。我认识一位创业的老板,他经常在夜里两点发工作朋友圈。我就问他,怎么还在工作?他说李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公司没有中层,我的工作就是和所有人谈话,参加所有的会。
他的公司有80人,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已经要熬到两点了,再多一点,规模效益都扩大了,你说他怎么吃得消。
还有其他方法,比如财务可以给每个人核算成本收益,也就是制作个人资产负债表。这是很多公司正在采用的办法,但是也有不足。主要是创意很难量化,没法特别 。去中心化本来就是为了激发创意,创新绩效占到总绩效的大头儿。那人一多,财务核算的压力自然很大。
所以去中心化的组织,通常员工人数不会太多。因为人数太多,就很难说清楚每个人贡献程度的高低了,资源的配置就没了参考。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今天我给你介绍一个组织行为学最新的研究,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思路。
发刊词里,我提到了麻省理工的彭特兰教授。如果要评选近20年来对这个领域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我想不出第二位。不知道你刚才有没有注意到,我说创意很难测量。这是一般人的理解,但是彭特兰不信这个邪,他就是要用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组织中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彭特兰说,如果你把组织看成一艘船,那么个体成员的想法就是一条河流。当这条想法河流不断流动时,船就能顺利航行;当想法河流变成一滩死水,或者形成漩涡,那么船就动弹不得。不仅如此,有时候一些人的想法又会独辟蹊径,指明一个新的方向,开拓新的航道。
这种想法河流是幻觉,还是真的能对绩效起到重要的作用?
彭特兰和同事发明了一款叫做“计量徽章”的可穿戴传感器。它和你的手机差不多大,里面内置了摄像头、麦克风以及分析芯片,可以测量交流活动中的各种数值,比如话语转换 率、语气、语速,以及相对视角,也就是你在倾听,还是在发表意见等等。
当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携带这样的传感器后,彭特兰就能记录下想法在团队里被加工的轨迹。经过计算,最终得到一张展现互动模式的社会网络图。你可以想象一下,图中人和人因为交流而相连,连接线条的粗细表示信息交流的多少。
测量一个组织的互动模式真的有用么?发刊词里,我提到了他在美国银行呼叫中心做的实验。那时我只是泛泛讲了一下,今天我来详细和你说说。他们在3000多名员工中随机选取了4个团队,每个团队有20人,互为对照组,用刚才说的“计量徽章”记录成员的互动过程。
在呼叫中心里,评判生产率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平均通话时长。时长越短,说明个体处理问题越快,那可以接的电话就越多。这决定了运营的成本。如果平均通话时长减少5%,那么20人的团队每年就能节省100万美元。
通过测量,彭特兰发现,只需要作出一些很小的改变,就能提高团队的互动水平。比如,原来团队成员是轮换休息的,如果安排他们 休息,那么大家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充分交流,产生更多创意。
甚至更小的改变,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调整食堂桌子的大小,把原来的方桌改成圆桌,等等,这些都起到了作用。
采用类似的做法之后,平均通话时长显著下降。单单提高互动水平,呼叫中心的年绩效就提高了1500万美元,这个数字大大高出了原有去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
在这之后,彭特兰的团队与全 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种类的企业做了实验,发现互动水平对于绩效的贡献超出我们原有的想象。甚至在他的所有测量中,贡献率没有低于50%的。换句话说,与其改善管理手段,不如直接促进互动。
彭特兰用数据测量的方式,证明了互动、想法河流对于企业的巨大作用。那和今天我们讲的去中心化组织有什么关系?它能怎么帮到我们?
在彭特兰看来,虽然部门经理职位消失了,但是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组织内的成员的贡献依然是不平等的。我在下面给你准备了一张对比图。
上面是一个传统组织的互动网络图。你可以看到,有一个人,从他身上发出的线条都特别粗,说明他和其他人的互动很 繁,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则很少。这个人不用多说你也知道,一定是领导。
下面是一个去中心化组织的互动网络图。你会发现,虽然没有明显的中心,有些人身上发出的线条,还是比别人粗一点,而且他们往往和更多的人有连接。这是怎么回事?
我想让你跟我把思维稍稍跳跃一下,目光从人身上移开,聚焦一种动物:蜜蜂。你知道蜜蜂是怎么进行团体行动的么?不要小看这种小动物,它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类出奇相似。
对于蜂群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选择筑巢的地点。它们会派出一小拨“侦查蜂”去探索环境。找到理想地点的“侦查蜂”返回大部队后,会通过一种舞蹈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侦查蜂”。于是,在它的带领下,更多的“兄弟”会去检验这个地方,回来后根据自己的判断,继续跳舞。当跳舞的“侦查蜂”数量超过一个临界值时,蜂群就会集体飞到那里去。
好,再把思维转回人类身上。彭特兰发现,在组织中,有一类人就像那只最早发现目标的“侦查蜂”一样。他们在互动模型当中,处于节点的位置。他们往往是想法河流的发起者,以及重要的传递者。流经他们身上的线条,又粗又多。彭特兰把这类人称为“节点人物”。
“节点人物”有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进行归类,会发现他们主要做了这三件事:
很明显,“节点人物”就是推动组织产生更多有效互动的关键。既然互动对于组织来说极其重要,那么“节点人物”就应该成为去中心化组织中更重要的人,资源就应该围绕他们来配置。
你可能会问,我没有彭特兰发明的仪器怎么办?2018年,我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我和一家创业五年的公司合作,他们有150人左右。同样没有专业的设备,我们就利用手头可以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如:
我们给以上这些数据,设置不同的权重,而且采用灵活的记分策略。比如一个人在讨论中提出主宰性意见,让别人没法说话,就要相应扣分。
当我拿着报告给他们的老板看时,他很兴奋,因为结果和他预想的基本吻合。他还因此留意到了几个,平时没有注意到的 员工。
我把其中一个指标的测量图放在了下面。那些“大圆点”,就是刚才说的“节点人物”。
你看,如果组织已经完成了去中心化的改造,一时不能找到谁更重要,就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考察谁是“节点人物”,谁推动了组织进行有效互动。资源,就应该围绕他们来配置。
<<< 得到 组织行为学 学习笔记
好了,今天关于“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